未来3年,沪上高校招生结构和规模将经历一轮迭代升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最新印发的《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 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点击查看透露主要目标:到2026年,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进一步提高,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更加协调。与此同时,上海将严控过剩学科专业招生规模。
提升理工农医专业招生占比
到2026年,上海将建立健全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调控联动机制,推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进一步提高,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更加协调,支撑“2+3+6+4+5”产业招生规模明显扩大,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更加匹配。
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提升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医药卫生等高职专科专业大类招生规模,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相关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未来”产业都将扩大招生
上海还将扩大重点产业人才招生规模。《方案》指出,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引导现有培养规模偏小且缺口较大的强相关学科专业加大招生规模,引导已达到一定培养规模但仍有缺口的学科专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
急需紧缺领域招生规模也将有所扩大。围绕本市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元宇宙、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终端新赛道产业,以及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等紧缺领域,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养老护理等社会需求强的领域,《方案》也提出了扩大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
研究生教育方面,将统筹发展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新设硕士学科专业以专业学位类型为主,硕士研究生增量计划主要用于专业学位招生。力争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加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布局,显著增加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
控制艺术管理法学等本科招生
一边是扩大重点产业人才招生规模,一边也将严控过剩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对此,上海将建立健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综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条件、考生报考意愿和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情况等因素,控制艺术、管理、法学等学科门类以及部分外语类专业普通本科招生规模,调控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旅游等专业大类的职业本科和普通专科生招生规模。除特殊保护的专业外,对招生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占比偏高、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偏低的专业予以调整,调减招生计划。
本专科低年级生可转急需专业
急需专业人才的“中转”改革也将提上议事日程。即:在本专科中低年级设置专业规模调整窗口,从相关学科专业本专科生中选拔一批学生转入急需专业实施接续培养。设立急需发展专业课程改革专项,支持紧缺人才强相关学科专业内涵改革,提升急需紧缺人才供给速度。
除了招生规模的动态调整,创新重点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重中之重。《方案》明确,将聚焦服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所需人才,引导高校打破院系、学科专业壁垒,联动校、企、政资源和力量,汇聚一流学者与产业专家共建学科专业与实践基地,实现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与管理,引导相关专业学生深入了解掌握相关产业基本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集中举办急需人才培养专项班
分类建设人才培养平台也在《方案》中明确提及——支持高校依托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分类建设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网络安全学院、涉外法治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并集中举办聚焦重大需求的急需领域人才培养专项班,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机制,开展有组织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开设贴近社会与产业需求的微专业、微课程,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多元化、跨学科课程资源,增强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相关行业从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