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清华附中迎来百年校庆。校庆日中,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国际视野下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引起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基础教育司二司副司长申继亮、教育部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Asheville School校长Montgomery、哈佛大学上海中心主任王颐几位嘉宾应邀参加论坛,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于世杰:高考改革后优秀学生恐会出现断层

搜狐教育讯 去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意味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综合试点全面启动,随后浙江、上海一省一市推出了他的方案。去年年底教育部又针对大学的自主招生推出了一个配套文件,这几个新的文件的出台,使得现在的教育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杰在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提到,随着去年高考改革的进行,高校和中学都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他认为,改革后,有可能会出现优秀学生断层。
于世杰认为,高考改革会带来两大挑战。首先,未来高考的区分度不足,优秀人才如何选拔的问题。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里面只有语数外是高考科目,其他的学生在选考科目里面选几门是按照等级进入高考成绩。像清华大学在上海和浙江招生的名额是多少?我们要招100多名,可以想见,未来这种高考模式对于人才的区分度来说,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二个大的挑战是理化生等学科不被列入高考后,这些学科教学被削弱,那么对于优秀的学生会出现端挡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入学学生的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的基础整体会有所下降。于世杰举例说,今年江苏省的改革方案和未来高考要改革的方案有点相近,我们曾经分析过江苏省现在的物理情况,最近几年在清华的情况来看,属于下降阶段,江苏的生源还是不错的,出现这种问题还是高考的指挥棒导致的。
对于大学来说,大学的教学也会面临挑战。因为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选考的科目很可能会不一样,同一个专业的学生肯定有一门选考科目是一样的,其他两门不一定是一致的。因此,同样一个招生专业,学生选考科目的基础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给大学教学带来难度。
针对高考改革,于世杰提出几点建议,在高考区分度下降的情况下,高水平大学需要制定一些其他的尺度来衡量学生。此外,在理化生等科目被削弱的情况下,大学、中学教育要做好有效衔接。(李佳)